向着光亮那方,变无可阻挡

《关于年少这几个番外背后的故事》

【碎碎念:关于年少这几个番外的事儿】


借着今天这个时间,我想和大家聊聊年少后面这几个番外的事儿。


此前我怕大家翻合集追更新的时候比较乱,所以一直把几个番外放到了最前面,为的就是最后一个帖子是最新的更新,不至于看乱了,但是在年少正文完结后,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我把番外调整回了最后,而这也正是年少正确的阅读顺序。


那几个番外其实诞生于年少还在删除时期,没有重新发布的岁月,而这也恰恰可以反映出这几篇番外的特殊性——正文都没有,出现几个番外有什么意义呢?


违背常理的事情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因此,这几个番外自然有它最大的价值——那其实是我在几个特殊的日子里,写给我自己的。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一聊这几个番外的事情。


第一个是《不忘》那个时候我在上大三,有一门专业课叫做物理光学,这门课上,有一节就专门讲到了发光强度坎德拉。


高中的时候会让大家背国际单位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米,秒,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以及坎德拉。这几个物理量是相互独立的,其他的单位都可以用基本国际单位推导出来,在高中时其他几个单位我们都学过,唯独坎德拉是真的只知道名字,没有详细地学过它。


因此在那堂课上,这个词儿一下就勾起了我算是好奇心又算是怀念的感受,再加上那一年恰好是在家网课我也不能回去看大刘,年少又刚刚删掉一年我不太甘心,各种复杂的心情让我头脑一热,写了番外《不忘》。


不忘其实有点儿意识流,有点儿抽象,前一半是想象出来的架空的幻想,后一半才是真实的场景。这也恰合了我当时的心境——茫然又怀念以前,不甘心又没有其他的办法。


这就是第一个番外的诞生。


第二个番外是《师父》,不同于靳馨高考非常顺利,我当年高考其实考得于我而言是不满意的,出成绩时我都不敢见大刘,以至于我现在都记得他当时问我心情调整好了吗,志愿填报完了吗,怎么见我都不来见我了。因此高考的不尽人意一直是我大学本科期间没有释怀的事情——再说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总觉得我亏欠一些承诺。


因此我一直想,我必须要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继续深造,去完成一个我在高三毕业的时候没有打开的心结——我觉得我想对得起所有喜欢我的人,包括老师,包括我的父母。


因此大学期间我对考试是非常认真的,成绩其实跟着舍友也挺卷的,基本上90分是我能不能满意的界限,而最后我也如愿以偿完成了我的承诺。


所以在当时录取完毕以后我就发消息跟大刘说过这件事,我又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专门趁着当时疫情不严重的时候回去看了他一趟,对他说了你们在《师父》这个番外里看到的话,也就是:“如果高中不是您的话,我可能就不会这么喜欢物理,不会去选这么个专业。我本科大大小小地考试中,我自己本身也在意成绩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讲,我也总会去想我回去看您的时候不能让您失望。尤其是大三下半学期那会儿,我特别希望我能大四的时候能跟您拍着胸脯说一句,我保研了,好在最后我做到了,我也能这么说了。而且大学的老师您也知道,就是下了课就走,没什么过多的交集,所以……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但是您真的是我觉得,我最重要的老师了,高中的时候这么认为,现在依然这么认为。”


也是那一天,大刘逗我说这么喜欢他还不改个口。


这番话我真真切切说过,《师父》这个番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是我那一天的日记,是我写给自己的回忆,算是我们常说的“纪实”。


这是《师父》背后的故事。


第三个番外是《聚会》,写于我本科毕业那一年,我们班长组织所有愿意回去的同学一起回去看看,算是集体完成了大学阶段的打卡,去往下一个远方的开始。


当时我们班真的回去了二十个同学,班长当时和我说,她从来没想过一声召唤会收获这么多响应。


那一天我会因为见到了很多其实好几年没见的同学而感慨,又会莫名觉得几年的时光什么都没改变,大家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又会因为一起坐在教室里面对老师找到熟悉的感觉,又会因为大刘悄悄问我某个女生叫什么名字,而后现场翻人家朋友圈假装他什么都记得而感到好笑。


我还记得在大刘第三次问我那个同学叫什么的时候,我笑着和他开玩笑说:“您怎么回事儿啊,那还记得我吗?”


大刘也白了我一眼:“净说那没用的。”


去吃饭的时候其实大家没有刻意安排座位,但大刘毅然决然连琢磨都没琢磨一下就坐在我旁边的感觉真的会令我心里为之一动,是其他所有事情都无可比拟的感受。


因此,我又在读研后回顾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写下了这个番外。


这就是《聚会》背后的故事。


第四个是《优秀与否》这是一个在当时从绝对意义上是虚构的,但从心理层面上又是真实的。这个番外写于封校最严重的时候,也就是当时的我大概有一个月基本是在宿舍里,老师来不了学校,我们做不了实验,我生日回不去家见不到朋友家人,一切都是停滞的,我觉得我没融入研究生生活,又什么也做不了,特别的无力且焦虑。因此,在这个封校的时间段我绝对不可能回高中一趟,所以说从实际意义上是虚构的,因为确实门都出不去。


但是为什么心理层面上是真实的呢,是我趁着我生日的时候和大刘聊了天,打了电话,从很多看似是闲聊的内容中找回了曾经的感觉。我记得当时我说,我觉得现在这样我什么都没做,我感觉我现在还什么都不会,大刘跟我说,你的学习能力怎么可能什么都不会,相信自己。


那天的聊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和没来由的一点儿否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没几天后就好好地准备我的开题报告去了。


除此之外,我的父母当时也在给我正向的回馈,妈妈会跟我说生日没蛋糕就在学校里给自己买个最贵的雪糕零食,其他的等回来爸爸妈妈在带你庆祝。


当时群里面的朋友也在安慰我。


在那个又沮丧至极又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在意的时候,我写了优秀与否这个番外。


这个番外既包含了当时我收获的肯定和关心,也是我写给自己的话——我希望我能永远自信坦荡,永远阳光向上。


这是《优秀与否》背后的故事。


第五个是《教师节》,这是一个不由某一次回去看大刘产生的想法,而是很多次。每一次回去可能会碰见不同的人,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和同学,还有的时候会看见学长学姐,再加上学生一代一代长大,他又教了不同的人,偶然之间就会感慨——大家好像都挺优秀的。


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闪闪发光。


可我又确确实实能从大刘很多细微的态度和做法上感受到我的与众不同,感受到我的一席之地。


比如他会喊我下次可以自己回来,这样不用照顾着别人,可以多聊聊;比如我的化学老师会乐呵着说我就喜欢大刘,大刘还会回应说孩子喜欢自己的家长不是很正常吗;比如他忘掉了其他同学的名字还要悄悄问我,可他今年甚至都很清楚我研究生该毕业了;比如称呼上的改变,比如他会说我是他最得意的学生等等。


这些细节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其实我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写《教师节》,写了靳馨永远在刘硕那里有一席之地,而这也恰是我对自己说的。


这是《教师节》背后的故事。


第六个《历历在目》其实是因为联文突发奇想写的,在写的时候算是我自己虚构的回忆录,算是年少经典情节回顾,算是把我想对大刘说的话写出来了,可我没想到的是,两个月之后我真的回去看大刘的时候,真的发生了《历历在目》,里的事情——去和他现在的同学聊聊天,从他口中知道我现在依然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我开玩笑说,这简直是生活来源于艺术。


但其实,这么多年,那些点点滴滴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历历在目呢》


这就是《历历在目》背后的故事。


正如年少正文中很多点滴值得记忆一样,这些番外于我而言甚至还要有更大的分量,是很多个时刻我真真切切想写给自己的东西,又是无可替代的生活和记忆。


有小朋友问我,《年少》还会有番外吗,其实我不好回答,因为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知道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值得我去感慨和挂念,不知道在新的阶段我会遇见什么事,听到什么样的话,它会不会启发我去写些什么。


所以我只能回答,或许有,或许没有。


一切都要交给生活。


交给最真实的我自己。


感谢你读到这里,也感谢你对年少的喜欢。


希望我们,来日方长,一如从前。


评论(12)
热度(261)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_谁不曾谁不想_ | Powered by LOFTER